台灣的專利申請逐年下滑早已不是新聞,但有關單位對這個現象不是束手無策,就是含糊以對。2015年,台灣的專利申請量已經衰退到7萬件的邊緣,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,而象徵技術研發指標的發明專利,更是逐年被外國申請人所主導;如果不趕快做點什麼,台灣的專利環境將長期陷在酷寒的冰河當中,再也無法自救了。 |
2015年的台灣專利統計日前出爐。一如外界預期,台灣的專利申請量又再度下滑;但在此之外,還有許多變化,遠比統計數據本身更值得關注。
首先,整體專利(發明、新型、設計)的年度新申請量自從2012年達到8萬5千件的高峰後就開始一路下滑。在2015年度,總申請量為73,627件,比起2014年減少了4千多件,也只有2012年度的85%。
專利申請量衰退,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
如果拉長時間以及對比發證量來看73,627這個數字,就能理解當前的專利環境有多險峻。首先,在金融海嘯重建期,同時也是專利申請量急凍的2009年,至少還有7萬8千多件的申請量,但在2015年卻正式突破了這道下限。依照近兩年每年減少4千件的速度來看,2016年時全年的申請量很可能不足7萬件。此外,從2008年以來,智財局的公告發證案量在八年內了將近一倍,2015年時甚至出現首次發證量超過申請量的現象(圖1)。
圖1:2008~2015台灣專利新申請案與發證案數量變化
 資料來源:經濟部智慧財產局
三種專利類型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,也跟整體申請量一樣呈現衰退。若以申請人國別來看,衰退最嚴重的正是本國人。2010年時,本國人佔整體發明專利申請量的佔比大約48%,與外國人大致維持旗鼓相當的態勢,但之後就一路下滑,當外國人每年的申請量還維持在2萬7千件以上時,本國人的部分已經在2014年就已經不足2萬件,佔比也只剩下40%不到(圖2)。如果本國人的申請量未來無法有效提升,不久之後,台灣的發明專利領域將成為外國人的天下了。
圖2:2010~2015台灣發明專利本國人/外國人申請案量變化
 資料來源:經濟部智慧財產局
發明專利領域,台灣廠商角色日趨弱化
如果細看本國/外國的前十大發明專利申請人名單,此消彼漲的情況更加明顯。在本國人的部份,前十名中就有五名的2015年申請量比2014年多,榜首的鴻海精密在2015年更只申請了596件專利,比起前一年的1081件縮減了44%(表1);但另一方面,前十大的外國申請人中,申請量衰退的只有三名,而且奪下榜首的英特爾(Intel),申請量(956件)更比前一年暴增了140%(表2)。
表1:2015年本國前十大發明專利申請人
申請人名稱
|
2015
|
2014
|
數量變化
|
鴻海精密
|
596
|
1081
|
-485
|
台積電
|
502
|
430
|
72
|
工研院
|
447
|
445
|
2
|
宏
| |